核心提示: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以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文化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必將更加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加有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加堅實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整合優質資源,提升文化產業吸引力
深度挖掘,統籌整合文化資源。提升文化產業吸引力,應全面統籌整合文化遺產、文旅資源,摸清文化家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迄今全國共有5630.43萬件文物藏品、5058處重點文化保護單位、10萬余項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些都是可供深度挖掘的優質文化資源。與此同時,傳統文化形態與新興數字文化形態多維呈現。在此基礎上,應加快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文化資源數據平臺,編制重點文化資源名錄,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更豐富、精準的文化資源基礎供給。
以人為本,創新升級文化體驗。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為導向,提升文化產業吸引力應不斷創新文化環境,不斷優化文化服務體驗。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人們的文化需求發生新的變化,更具個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的文化體驗活動越來越受歡迎,對文化環境的要求也隨之提升。近年來,河北唐山、江蘇南京、四川成都、河南洛陽以及我們山西陽泉等多地景區推出文化體驗新模式,以本地景區為文化場景,將景區內的特色資源、特色文化、特色項目與劇本場景相串聯,同時融入數字技術、智能科技,不斷創新升級文化體驗場景。從進一步優化文化體驗、提升文化產業吸引力層面看,全國文化環境的打造仍有較大迭代升級空間,尤其需要在錨定需求、加強設計、優化體驗等方面下功夫,力求打造形式更多元、設計更精良、體驗更豐富、審美更高雅、意蘊更深厚的優質文化環境。
神形兼備,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文化產品是人們感悟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推出高質量文化產品對于繁榮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文化產品的精心打造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守正創新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層肌理,用開放的思維推動產品種類創新,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帶動產品提質升級。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沉浸式博物館、沉浸式體驗館、沉浸式展覽館正是科技賦能文化產品的典型代表,將產品融入現代美學和最新科技,使其更具當代感和未來感。文化產品的精心打造要用更貼合大眾的呈現方式,開發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消費需求的產品,以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體驗感。通過文化產品的創新創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協同多元主體,提升文化產業管理能力
強化頂層設計,健全政策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提升文化產業管理能力,需要在體制機制、文化政策、文化工程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為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堅強保障。逐步建立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形成多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戰略規劃、具體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共同推動文化產業政策落地實施。
規范園區建設,提升集聚效益。文化產業園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應充分依托各類文化資源,科學制定園區的布局規劃,重點建設文化產業特色區域,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按照業態豐富、要素集聚、功能配套、帶動明顯的標準,推動建立一批高起點、高規模、高水平的文化產業園區;鼓勵改造利用好老舊廠區、老舊廠房、老舊設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建立一批提供研發設計、信息咨詢、生產制作、合作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全方位優化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發展環境,實現園區健康有序發展。
培育人才隊伍,增強內生動能。培育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支撐,也是提升文化產業管理能力、實現產業繁榮發展的迫切需要。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專業領域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門人才,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持續優化文化人才發展環境,推動文化產業相關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加大對文化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發揮職業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建立完善文化人才激勵制度,加大核心人才、重點領域專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符合文化產業特點的人才使用、流動、評價和激勵體系。
聚力創新創造,擴大文化產業影響力
數字賦能文化產業新業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近年來,以數字為特征的文化產業營收規模占比超過40%,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撐。數字文化新業態是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而形成的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文化資源。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廣闊舞臺。數字賦能文化產業新業態,必須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融入新的文化成果、技術成果,實現創新發展,由杭州游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西游題材單機動作角色扮演游戲《黑神話:悟空》,以中國傳統優秀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為背景設定,講述了取經之后孫悟空因放棄佛位引發的故事,一經推出風靡全球、盛況空前,上線首日即創下全球游戲行業多項新紀錄,不到一天全球總銷售額就超過了15億元。中國有很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去用心用力深挖發掘,讓古籍里的經典醒過來活起來傳下去。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2月14日《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釋放文化消費新潛能。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消費主導趨勢日益凸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更將文化消費推向新高度,創新文化消費模式已成為新時代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文化消費供給側出發,應加強優質文化供給,同時不斷創造新的供給,廣泛激發人們潛在的文化消費需求,構建全方位、多樣化、高質量的文化供給體系,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從文化消費新場景出發,應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加速推動傳統文化消費向數字化文化消費轉型升級,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完善虛擬化的文化消費場景,發展文旅融合、夜間經濟等創新性文化消費場景,豐富文化消費體驗模式。從文化消費的市場環境出發,應加快完善文化市場制度,構建有利于文化產業長效發展的制度環境,促進文化消費質量提升。
(作者為陽泉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二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