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紅富莊是岔口鄉的一個小山村,村里有座綿延起伏的山脈叫紅巖廟梁。雖然和文化底蘊深厚的平定冠山、因趙氏孤兒故事而聞名的盂縣藏山,以及市內的翠楓山、劉備山、七嶺山的景致相比,紅巖廟梁稍有遜色,但它巍峨峭拔、綿延數里的雄姿,特別像一條蝎子橫臥,守護著紅富莊,讓我始終對它懷有崇敬和敬畏。 早年我在竹梨莊村平陽莊小學教書時,每天都要穿過紅巖廟梁山上的小徑,去學校給孩子們上課。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草如茵、秋天色彩斑斕、冬天薄雪覆蓋的紅巖廟梁,伴我度過了那幾年的美好時光。學校放暑假和寒假后,我常跟著村里的伙伴們在山上放牛、捉蝴蝶、挖藥材、割豬草,在大樹下乘涼、山洞里躲雨,或站在突兀的巖石上舉目遠眺,想象著云海深處那座喚作“陽泉”的城市的模樣。我還會躺在草叢中仰望藍天,興致勃勃地憧憬著未來,腦海里充滿各種各樣色彩迷離的遐想。 站在紅巖廟梁上,一眼就能望到村口大壩截流的那個水池。當蛙聲響起,水池引來了大大小小的頑童。在一個陽光明媚卻異常炎熱的中午,我和小伙伴們趁著大人們睡午覺,悄悄溜到水池邊玩耍。脫掉衣褲,光著小腳丫,小心翼翼地走進水里,稀軟的淤泥在腳下打滑。因為不會游泳,我在淹沒小腿處止步。膽子大的則進一步試探著走向深處,每走一步還不忘扭頭向后面的伙伴炫耀自己的勇敢。池水淹過肚臍處時,他們也停了下來,開始撲騰著水花嬉笑打鬧。大家拾貝殼、撈蝌蚪、逮蛤蟆、抓魚蝦,十分快樂。 紅巖廟梁周邊有上千畝耕地,層層梯田養育了世世代代紅富莊村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輩們,把每塊地都打理得松軟平整,一年四季在上面播種、除草、松土、施肥、灌溉,收獲著期盼已久的幸福生活。曾記得父親在烈日炎炎下,一手執鞭,一手扶犁,趕著老黃牛,汗流浹背耕地的情形;也記得數九寒天里,我們這一幫半大不小的村里娃,在秋收后的田野里四處奔跑著,收集散落的玉米葉片、高粱葉片及雜草,打包好送往生產小隊的漚糞點;還記得深秋和初冬季節,我們到收割后的玉米田里刨茬、打茬,擔回家里供冬天燒炕洞……“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沒有大糞臭,哪有五谷香”的觀念,自小深深地在我心里扎根。 紅巖廟梁腳下的紅富莊村民總是保持著勤勞、樸素、樂觀的精神。春種、夏忙、秋收、冬紅火,是村里人亙古不變的生活。村里有戲班子,每年進入冬季農閑時,戲班子的演員們就開始忙活起來,學新戲,帶新人。耍正月,鬧二月,紅紅火火到三月,尤其是在元宵節,不僅有傳統戲劇表演,還增加了小品、相聲、歌曲、舞蹈、器樂表演等節目。沒有年齡界限,也沒有性別限制,只要是有文藝愛好的,或者有一技之長的,都可以參與,更多的人加入表演隊伍中。沒有素材,就自編自演;學不來舞蹈,就自排自練;想說相聲逗樂,就模仿大師表演。節目一個挨著一個,演出時間不斷延長,臺上臺下掌聲陣陣,火熱一片。彎腰駝背一整年,激情釋放一瞬間。寒冷的冬天掩飾不住熱烈的情緒,所有的困惑和難題都在此刻消散。正是這種樂觀的精神,使村莊在困難重重的建設中不斷向前,也激勵著逆境中的我在困難面前保持著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村村通公路,使紅巖廟梁上的雜草越來越厚實,小樹變大樹,荊條成灌木,小徑逐漸被野草灌木遮掩,紅富莊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紅巖廟梁也有了狍等野生動物出沒。肥沃的土地結出了豐碩的果,新鮮的蔬菜、成熟的豆類、顆粒飽滿的玉米,以及稷粟雜糧、薯類小米等純天然無公害綠色食品,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紅富莊人,也成了城里人的搶手貨。近年來,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紅富莊村聯合打造了種植、養殖、加工、經商和外出務工“五業”并舉的塊狀經濟模式,拓展了村民的就業創收渠道,經濟收入顯著提升,紅富莊村也被評為岔口鄉的先進村、富裕村。 身在村里無感覺,離村一里戀家園。故鄉有父母的疼愛,兄弟姐妹們的陪伴;故鄉有童年的歡樂、少年的頑皮、青年的羞澀、中年的艱辛;故鄉有充饑的馬奶菜、聒噪的蟬鳴,還有在地里拾柴火、雪中捕鳥雀的歡騰;故鄉有柏油路代替泥土石、土窯洞換成石磚房、現代機械代替傳統農耕作,及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大轉變。 離開故鄉已有30多年,故鄉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巍然屹立的紅巖廟梁見證著紅富莊村的變遷。但眷戀故鄉,是無論身處何方都無法忘記的割舍;牽掛故鄉,是無論何時都會讓你魂不守舍的牽扯;祝福故鄉,是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都永恒不變的情緣。故鄉發生的點點滴滴,也如同一幅幅畫卷,永遠鐫刻在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