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亚洲免费av网站,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亚洲综合中文,福利精品,在线播放中文,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酒店

首頁 頭條新聞 熱點專題 綜合要聞 日報 晚報 評論 文苑 交通 攝影 看鄉村 專版 市場
陽泉新聞網 >> 文苑
豆葉菜
□堯天
發布日期:2025-05-22 06:37
來源:陽泉晚報

  我第一次品嘗豆葉菜,是在岳父家。當時桌上擺著一盤陌生的菜肴,岳父介紹說這就是豆葉菜,是山城百姓特有的鄉間土菜。我迫不及待嘗了一口,初入口沁香中帶著一絲苦味,可還沒等我細細品味,豆葉菜就在嘴里化作一團毫無滋味的粗纖維,怎么都咽不下去,最后只好偷偷吐掉。岳父見我一臉尷尬,笑著告訴我,吃豆葉菜講究生吞,切不可細嚼慢咽,一筷子豆葉菜入口,在舌齒間簡單攪動兩下,就得趕緊咽下。雖說豆葉菜口感粗糙,但它卻有著“清內熱、助消化、健脾胃”的功效。

  關于豆葉菜的來歷,據說與冠山上的呂祖洞頗有淵源。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云游至平定冠山,見此地風光秀麗,山水間靈氣縈繞,便在山間一洞中打坐修煉。平日里,他僅以一種葉菜充饑。當地人效仿他的做法制作食用后,發現味道極佳,而且食用后身輕體健。自那以后,山城周邊的人們便形成了一年四季食用這種豆葉菜的習俗。

  腌制豆葉菜,自然以豆葉為主要原料。采摘豆葉的最佳時節在白露前后。每到這時,平定人便會結伴前往莊稼地采摘豆葉,當地稱之為“捋葉”。有趣的是,民間還有個風俗:白露一到,家家戶戶都會出動捋豆葉,而且走到哪家田間都能采摘,村與村之間也不分界線;但在白露之前,是嚴禁采摘豆葉的。采回的豆葉,還要經歷一番獨特的制作過程。

  首先,將豆葉緊緊卷成團,塞滿底鍋;接著加水,蓋上鍋蓋,用小火燜煮。蒸熟后取出,用菜刀切成細絲,再一點一點放入籠中,用木制的腌菜疙瘩層層壓緊。放足后,將高粱稈按照甕口大小截成段狀,鋪在甕口,上面壓上一塊鵝卵石,隨后把甕置于陰涼處。此后需逐日添加清水,直至甕內菜葉發酵滲出“紅水”并外溢。立冬前后,待甕內豆葉原汁完全溢盡,將菜取出,挑出爛葉,把好的菜葉用清水反復清洗。洗凈后,用笊籬撈起放入筐中,用木板和大石頭壓緊,擠出多余水分,再將其放入缸內,一層一層壓實,上面依舊壓上鵝卵石,最后倒入冷卻后的清米湯或面湯,沒過菜葉。平日里注意時常加水、添菜,將其存放在0~10攝氏度的地方,這樣儲存的豆葉菜,有時能保存半年到兩年之久。

  豆葉菜有小豆葉、黑豆葉之分。小豆葉菜最好,其葉片薄凈,色澤金黃,口感綿軟,氣味正道,吃起來特別香,不會扎牙。而黑豆葉菜則比較硬,嚼起來像在啃木頭。但好吃與否,全在于漚制。

  腌制好的豆葉菜堪稱百搭食材,既可用來炒菜,也能澆湯煮飯,是山城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必備蔬菜。清晨,一碗熱粥配上豆葉菜,格外合味;中午煮飯時,用豆葉菜作臊,或是摻在干糧里做成菜窩窩、菜糊嘟、菜餅等,不僅可口,還十分耐饑;晚上熬一鍋眉豆、倭瓜與豆葉菜同煮的和子飯,更是別具地方風味,還能助消化。也難怪山城許多長壽老人至今仍保留著吃豆葉菜的習慣。

  然而如今,豆葉菜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因其口感粗糙、味道微苦,許多年輕人不愿嘗試,再加上腌制過程繁瑣,費時費力,愿意制作和食用的人越來越少。我時常盼望著,有一天能有人對豆葉菜進行創新改良,讓這承載著山城獨特記憶與風味的傳統美食,重新煥發生機,回到百姓的餐桌上。


(編輯:王寧 韓璐 責任編輯:白潔)
主辦:陽泉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4120190003
晉公網安備14030302000113 晉ICP備0700445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晉)字第060號
地址:山西省陽泉市桃北中路87號 電話:0353-6658025 郵編:045000
陽泉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陽泉新聞網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分辨率1024*768
陽泉新聞網新浪微博